河南多所高校书记校长热议中原高等教育国际论坛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3-09-25

      为打造国家创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加快我省高水平大学建设,9月24日,以“大学与创新”为主题的中原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在郑州举行。11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河南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分享了真知灼见。作为河南高等教育的一场国际化学术盛会,本次论坛引发了省内多所高校书记校长的热烈反响,纷纷就如何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办好高质量大学展开讨论。



新乡医学院党委书记、校长 任文杰        

      河南省教育厅9月24日组织召开的“中原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以“大学与创新”为主题,旨在加快我省高水平大学建设,推动创新人才培养。王刚部长指示,高校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培养拔尖人才、优秀人才;毛杰厅长指出,学科建设国际化是当代高水平大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高校要强化学科学院建设,激发发展活力,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活动等。新乡医学院将通过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科学研究与学科平台国际化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科学研究水平,积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提高大学办学水平与高质量发展。

一、人才培养国际化

     学校积极拓展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交流渠道与资源,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策略,实施学分互认、课程融合、教材共建等手段;实践教学方面,开拓国际交流学习合作项目,为学生创造到国外学术学习、交流和实习的各种机会,增强学生群体的国际性;学校需要放眼全球、积极拓宽国际学生来源国的分布,提升国际学生招生比例和学历层次,增加硕士博士培养规模,以切实推进学生生源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对推动学校高水平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 学科队伍国际化建设

      学科队伍结构和科研水平的国际化要求学校大力引进海外顶尖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和海外名校的博士、博士后等,通过推进学科带头人来源的国际化带动科研队伍整体水平提高;积极创造国际化氛围,努力培养具有与国际同行开展学科专业领域平等对话能力的科研人员,为逐步培育享有国际声誉的学术大师和学问大家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精湛的专业技能”、“具备现代化的教育意识和国际化的教育理念”、“了解国际先进教学科研的新思想、新方法”的学科队伍。

三、科学研究国际化

      有组织的科研已经是高校开展科研工作的重要模式,面向前沿导向和面向市场导向要求学校积极开展跨国界、跨文化的高等教育交流与科研合作,包括学者互访、科研项目合作研究、建立定期的科研合作交流机制等;鼓励科研人员与国际一流科研单位或专家学者开展国际科技合作,进而促进对国际科技前沿动态的把握,对先进研究和管理方法的学习和对国际科研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四、学科平台建设国际化

      建学科与建平台就是建队伍,平台建设是教学科研与队伍建设的重要基础,学校建立国际科研平台是实现办学国际化策略的重要抓手,平台建设应面向国际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围绕“五个一流”的目标进行整体建设:一是支撑形成一流学科,引领新兴、交叉发展方向,学科实力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二是打造一流的学术引领力,承担国际前沿或重大需求科研任务,持续产出国际学术界公认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原始创新成果;三是汇聚国际一流创新人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杰出创新能力的科学家,领军人才水平达到世界一流;四是充分利用国际化人才培养手段,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人才培养质量达到国际一流;五是执行国际化运行机制、学术评价和支撑服务,实验室管理水平达到国际一流。

      我们应该紧密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以学科建设国际化为抓手,实施创新驱动,打破学科壁垒,依托高水平平台,培养一流拔尖创新人才;改革学科管理制度,建立合理的评价考核体系氛围,形成“引人、用人、育人”的人才培养闭环,打造国际一流水平的科研队伍,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战略。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校长 刘代军        

      本届论坛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作报告,共商共议数字化时代高水平大学与创新发展。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毛杰的专题报告为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指明方向,为今后一段时期推进河南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

      本届论坛正值我校更名航空航天大学的关键时期,恰逢其时,意义重大,各位领导和专家的报告必将助推学校的转型发展、错位发展、创新发展,为加快高水平航空航天大学建设提供借鉴和路径。

      当前,学校坚持办强航空航天类工科,办精传统经管类学科,构建以航空航天类工科为主、其他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建设思路,重塑学科、学院和专业设置,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十四五”期间航空航天类及其相关支撑本科专业占全校专业总数比例达到60%以上。学校以“学分制”、“导师制”、“书院制”改革为抓手,深化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军民融合,打造航空航天特色鲜明的一流本科人才创新培养体系。同时,学校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模式,通过“事业编”、“特聘轨”、“境外轨”、“常聘轨”和“产业轨”等方式,逐步构建起以院士、知名学者、学科带头人为引领,特聘教授、高水平学者、产业教授为骨干,优秀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高水平、专业化师资队伍体系,为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保障,助推航空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河南省“十大战略”顺利实施做出应有贡献。

南阳师范学院党委书记 卢志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应将自身的办学使命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机融合。

一是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是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南阳师范学院以赛促学,探索实践育人新载体,实施“以赛促教,以教促学”实践育人新模式;产教融合构建协同育人新模式,深入探索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的有效衔接,开拓校地校企协同育人平台;良师为基实现以才育才大循环,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强化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是人类进步发展的强大驱动力。南阳师范学院凝练学科方向,发展特色骨干学科群;强化平台建设,增强创新能力;实施“科研强校”战略,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建立院士工作站,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完善全过程人才引育机制,打造一批高水平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瞄准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推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融合创新。

三是提升协同服务效能。  大学要主动融入国家和区域发展大局,以科技创新成果更好地支持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南阳师范学院植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围绕国家、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开展研究,充分发挥人才、科技和智库等方面优势,主动融入南水北调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积极推进校企技术研发合作,共促成果转化和创新发展,有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洛阳师范学院党委书记 郭改英        

      强国建设宏伟蓝图振奋人心,教育强国建设号角砥砺斗志。聆听了丁奎岭院士、王树国校长等专家报告,深刻感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的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深刻领悟了建设教育强国的价值意蕴和时代内涵,筑牢了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的思想根基,增强了加快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

      作为师范院校,学校将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深度融入全面建设现代化河南大局,锚定“两个确保”,紧扣“十大战略”,  坚定不移提升学校办学层次,  全力争取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树立新理念、建立新体制、明确新举措,推进学校发展上层次、上台阶,培养更多高层次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坚定不移推进内涵发展,  集聚一流师资,建设一流学科,产出一流成果,打造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在河南建设中展现更大作为;  坚定不移深化综合改革,  全力推进书院制育人模式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全面激发办学活力;  坚定不移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建强科研平台,建好研发中心,健全激发创新活力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增强对区域发展的贡献度和影响力,奋力写好“强国建设,教育何为”的洛师答卷,为加快建设教育强省、教育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省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

河南工学院党委书记、校长陈丙义

      通过听取各位领导和专家的讲话、报告,我对数字化时代高水平大学与创新人才培养、产科教融合与协同创新、高水平大学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等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大学与创新是紧密相连的。  在数字化时代,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高水平大学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研究环境。同时,大学也应该与企业和社会进行密切合作,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和应用。只有通过产科教融合,才能实现真正的协同创新,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高水平大学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大学不仅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也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通过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合作,高校可以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高水平大学还可以为当地提供高水平的人才支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发展。

      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是非常重要的议题。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高校应该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和教育模式,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科研实力。只有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才能更好地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对于论坛主题“大学与创新”,我有几点建议。一是高校应该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的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体系。二是高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参与科研项目和实践活动。三是高校应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吸引和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教师。

      大学与创新是密不可分的。只有通过不断创新和改革,高等教育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希望中原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能够为河南省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的建议和支持,共同推动河南高等教育迈向新的辉煌。

郑州师范学院校长 张铟        

      作为郑州师范学院的校长,我深感创新对于高校的重要性。创新不仅是适应时代趋势的关键,也是加快自身高质量发展的不可或缺的举措。现代社会变革迅速,科技、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在不断演进,高校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

高校作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科技突破的生力军,有责任积极回应时代的挑战和课题。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泉,我们应当鼓励和支持教师和学生开展前沿基础研究,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创新提供关键支持。同时,也要密切关注国家的发展需求,将自身的研究和教育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相衔接,积极参与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为国家战略发展贡献力量。

高校应将自身发展融入到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大局中。  我们应与地方政府、产业界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为地方经济增长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应与地方社会需求相契合,以满足地方社会的人才需求,促进地方社会的发展。

创新是高校适应时代趋势、推动自身发展的关键,而与国家和地方的深度融合则是实现创新的有效途径。  学校全体师生将积极响应这一使命,积极探索创新的教育和科研模式,不断提高学校的创新能力,为河南省的现代化建设和国家的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这是一项充满挑战但也充满希望的工作,我坚信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必能为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贡献郑州师范学院力量。

信阳农林学院校长 曹健        

      此次中原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海内外大家云集。报告围绕“大学与创新”这一主题,精彩纷呈。既有顶层设计与思考,又有具体实践与探索,内容兼具高度、广度和深度,是一次高等教育领域思想交流、碰撞的盛会。

      大学的发展离不开创新,知识和技术的创新也离不开大学。河南是农业大省,作为一所位于大别山革命老区,以农林为特色,建校已有百年的地方本科院校,信阳农林学院未来的发展更需要创新来驱动。学校将通过聚焦新农科建设,以交叉融合为突破口,培育智慧农业、智慧林业、智慧牧业科学与工程等新兴农科专业;通过农工融合,以现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赋能为方向,重塑传统农科专业,大力培养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心中有农、手中有技的新型农业人才,为农业强省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学院校长 张欣        

      党的十八大以来, 高等教育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重要使命,与时代同行、与祖国共进,取得了非凡成就。应用型高校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支点、是产教融合的重要基点,在国家科技自立自强过程中起到不可或缺作用。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特别是创新驱动的发展要求,应用型高校要找准定位、坚持特色、对接需求、明确路径,始终坚守为党育才、为国育人的初心使命。

一、应用型高校要坚持特色发展

      多样化是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后的重要特征,特色发展是应用型高校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应用型高校要更加强化特色发展意识,走差异化发展道路,紧扣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和地缘优势,在打造学科专业优势特色、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独特大学文化等方面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在服务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中彰显特色和水平。

二、应用型高校学科专业布局要对接国家需求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都对劳动者知识技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应用型高校要面向服务国家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学科专业结构优化,主动建立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以特色发展为导向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秉承差异化发展战略,把学校传统的优势学科专业做强、国家战略急需的学科专业做精、新兴交叉融合的学科专业做实,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协调共生、支撑发展的学科专业生态体系。推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师资能力与配置优化、实践教学资源丰富、教学管理机制改革,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队伍,凸显应用型办学特色。

三、应用型高校要深化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

      产教融合是应用型高校实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应用型高校在深化产教融合过程中要开阔思路、创新合作机制,坚持“深入企业办大学”的理念,探索实施企业深度参与或企业主体的产教融合模式,邀请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使高校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学核心环节方面与企业精准对接,充分发挥校企协同育人在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中的关键作用,摸索出更科学的协同育人模式,助推“四新”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

郑州美术学院校长 石品            

     
      作为目前我省唯一独立设置的艺术类本科院校,备受省委、省政府的关怀和社会各界的关注,郑州美术学院正处于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期,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创新发展、持续发展,人才是关键。在二十余年的办学之路上,学校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探索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当加压驱动,坚守初心,保持连续性,开创新局面。        
      继续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引育并重。   一方面重视青年教师发展,为他们成长成才成为名师铺路搭桥,营造良好环境;同时,立足中原、放眼世界,大力选聘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任教或成立工作室、工作坊等,以点带面,久久为功,不断为学校发展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和活力动力。 充分利用体制机制优势,在人才引进、管理机制、学科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不断强化自身的学科优势,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的学科体系和专业特色。      

      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努力服务现代化河南建设。   不断加大校企实习实训基地共建力度,积极融入“设计河南”战略,主动对接美丽乡村建设、非遗文创、中原文创高地建设等,积极组织师生参展参赛和志愿服务等,通过赛展融合、产教融合,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长效机制,有效融入并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把艺术创新、设计创意主动融入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助力讲好中原故事、中国故事。   围绕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民俗民艺保护性开发、传承红色革命基因等我省重点文化主题,呈现更多精品力作。    

 
       面向未来,在教育强国强省的践行道路上,我们当谨记“两个何为”,无论是学科建设还是人才培养,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驱动力,助力高水平特色美术学院建设,为河南文化建设中心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贡献一己之力!     

郑州经贸学院校长吕振合        

      在新发展理念背景下,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的国家战略,以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都呼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应用型高校创新发展,是推进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

       一是坚持以服务为宗旨,  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为导向,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战略,围绕河南高端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需要,不断加快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培养市场和产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二是坚持以协作为抓手,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共同培养企业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是坚持以人才为重点,  聚焦人才“第一资源”,坚持引培并举,筑牢学校发展基石,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培养高质量人才提供保障;  四是坚持以创新为动力,  创新科研组织形式,加强与企业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技术培训、智力支持等,助推企业转型发展,促进校企共同发展。

省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范真

      今天听了专家报告我深受启发。如何发挥我校高层次人才科研创新的动能为河南中医药产业、大健康产业提供技术支持、人才支撑?如何通过科教融汇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这些都是我们正在思考和探索的课题。学校先后牵头成立了南阳艾产业学院、南阳道地药材研究院、艾草标准化研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近年在中药研究方面取得了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与企业合作获得重大专项课题,出台了河南省中药饮片炮制标准及多项艾产品团体标准、地方标准;教师指导学生开展与临床应用密切相关的实验研究获得了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研究金奖,结合工作需要开发的智能灸疗系统获2023年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华为杯)西北赛区二等奖;宛药裕丹参种植系统获河南省2023年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一等奖等,这些都为地方经济发展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下一步,  学校除了强化原有中药创新科研研究外,更要搭建多学科交叉巨构平台,让博士团队的脑科学研究与中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交叉互融,交流互通,激发创新活力,引导广大教师坚持立地式科研,从种植基地,医药企业,医院诊所等一线实践中选题立项,把论文写在田间、车间、病房,把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和临床实际,让创新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抓住河南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的现实需求,南阳打造全国健康养生之都的现实需要,不断提高科技创新的针对性和质量,并以此反哺教学,将应用研究的最新成果引入到专业教学内容中来,把应用技术研究的项目开展过程和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最大限度的统一起来。



地址:中国 河南 郑州.明理路北段379号      邮编:450046

总机号码:0371—22868833

河南大学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2     豫ICP备05002499号-1     豫公网安备 41020302000011号     河南大学网站工作室 制作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