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贤康:让最有活力的科学家得到稳定支持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3-08-08

     6月底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的一系列改革引发热议。自然科学基金委表示,将强化基础研究人才培养,试点资助优秀本科生,同时探索设立杰青基金延续资助项目。另外,自2024年起,女性科研人员申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以下简称杰青),年龄限制将放宽到48周岁。针对这些举措,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自然科学基金委党组书记、主任窦贤康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专访。

1995年,窦贤康从法国留学后回国,在母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科大)任教10年,2005年至2016年任中科大副校长,2016年底任武汉大学(以下简称武大)校长。在中科大和武大任职期间,他重视引进海外优秀青年人才,要求教授给本科生上课。2010年,他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2021年带领团队获得自然科学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资助。

如今,窦贤康的身份从科学基金的申请者转变为国内最主要基础研究资助机构的“掌门人”。专访中,他谈到机构改革对于基础研究的影响,如何给青年科学家更多资助。在他看来,青年人才是科研的主力军,科学界是“不能讲究头衔的”,要让最有活力的科学家得到稳定支持。他坦言,“面对新形势,如果我们设立的评选项目不科学,没有形成良好的评审机制,最优秀的人得不到有效支持,对中国基础研究的影响是巨大的。”

窦贤康 科学技术部党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过于功利化,科学往往进步不了

中国新闻周刊:今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原属科技部的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被划入自然科学基金委。机构改革后,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角色发生怎样的变化?

窦贤康:此前,自然科学基金委的两大主要任务是资助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从青年基金到优青、杰青、创新群体等,人才资助链条比较完善。现在,自然科学基金委将加强对应用基础研究的资助,成为国内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最重要的科研资助单位之一,担子更重了。

这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挑战。自然科学基金委在自由探索项目领域有一套成熟的管理方式,科学家自主申请,我们收到项目申请书后,分发给业内同行评审。这一过程中,只要我们选的评审专家是合适的,流程是正常的,产生的效果也会是好的。但应用基础研究有明确的国家目标,需要我们制定好项目指南,在保证公平竞争的环境下,找到中国相关领域最优秀的专家,这些专家再将相关学科科研人员组织起来联合攻关,解决关键问题,这个过程需要自然科学基金委更加主动地工作。

目前,我们正在推进自然科学基金委咨询委员会章程和科学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工作办法的修订工作,咨询委员会将主要由一线的、富有活力的中青年科学家组成。他们了解中国当下的现实需求,能提炼出“卡脖子”问题背后的科学问题,有利于解决好国家需求。同时,专家人数也要足够多,才能保证项目遴选过程的公正。

中国新闻周刊:目前国内的基础研究,强调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你怎么看“两条腿走路”?基础研究的“有用”和“无用”间该怎么平衡?

窦贤康:长期以来,自然科学基金委坚持自由探索与目标导向并重。一方面,我们保持面上等自主选题类的项目资助经费占比在60%左右,支持科研人员开展前沿探索,实现科学基金对自然科学领域的全覆盖;另一方面,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我们凝练核心科学问题,通过一些重大基金项目,稳定支持优秀的科学家攻关。比如在科学基金重大类型项目支持下,国内科研人员在高铁、石墨烯纤维、燃煤机组超低排放、国产盾构机、免疫治疗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当然,基础研究在当下也有新的变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一些基础性问题也会变得更加具体,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比如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韩斌院士开展的一项重大研究计划——研究玉米基因,这一研究本身是一个科学问题,但研究突破后,可以帮助育种,提高中国玉米产量。

科学没有“无用”的,长期看来都会有用,但科学发展最初的驱动力还应该是好奇心。科研人员也不能因为科学“有用”,过于功利化,这样科学往往进步不了。

把青年人才培养摆在突出位置

中国新闻周刊:近期,自然科学基金委宣布试点优秀本科生资助,这背后的考量是怎样的?

窦贤康: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需要培养的。以前在大学工作期间,我都有一个理念,就是争取让一流的科学家给低年级的学生上基础课。比如,我在武大期间给本科一年级学生上课讲温度的测量,我不是简单地讲温度计,而是结合我的研究经验,运用空间物理等知识,给他们讲如何测量太阳的温度、用激光雷达测高空大气的温度。我会讲得很鲜活,这能让学生们了解到科学研究是有深度的。

今年自然科学基金委的一大改革就是把人才资助端口前置。前不久,我们先后前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科大等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各大高校确实存在一些学有余力、又有科研兴趣和天赋的本科生。

我们计划在一些高校进行试点,选拔少数优秀本科生进行资助。我们不需要这些本科生像申请杰青一样陈述科研成果,而是把他们组织起来,进行交互式讨论。同时,让新当选的杰青担任评委,跟拟选拔的本科生们探讨科学问题,看他们的科学基础知识是否扎实,对科学是否有热情,这些都是做科研必不可少的素质。此外,我们还要为他们提供参加一些综合性的高端青年科学家论坛的机会。

中国新闻周刊:除了试点优秀本科生资助,自然科学基金委在支持青年人才成长方面,还有哪些举措和计划?

窦贤康:近两年优秀青年科研人员数量增加很快。一是2010年以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一批海外留学归来的人才进入高校,充实了科研人员队伍,促进了博士生培养数量的增长和质量的提高;二是近年来中国科技快速发展以及国际形势变化,增强了海外留学博士生回国发展趋势。

针对这些突出特点,我们将把青年人才培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更直接、更有力的资助模式,破除一些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的观念,尽早选拔优秀青年人才,增强他们的科学素养,鼓励他们创新,给中国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发展提供“源头活水”。

目前,我们已经构建青年、优青、杰青、群体等人才项目资助链条。与2018年相比,2022年,青年、优青、杰青项目的资助分别增加了26%、58%、109%。

此外,我们也在持续进行项目经费管理改革,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比如,我们目前在青年、优青、杰青科学基金项目中实行包干制,取消预算编制,不再区分直接和间接费用,允许科研人员在规定范围内自主决定使用,给他们更大的经费使用自主权。

我们还将优化自然科学基金委人才类项目资助强度最大的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资助模式,积极引导鼓励年轻人组队申请,未来可能会支持完全由年轻人组成的科研团队,同时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提高资助强度。我们也会加大力度支持吸引国际科研人才,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筹建国际科研资助部。

杰青最高可获得15年稳定支持

中国新闻周刊:青年阶段是科研人员创新能力最强、最容易出成绩的年龄段,但目前青年科研人员似乎都有一种焦虑,即科学基金项目申请竞争激烈,“内卷”严重。一些科研机构和高校往往将这些项目视为科研人员晋升、收入的参考指标,你怎么看?

窦贤康:首先,我们要区分“内卷”和良性竞争。科学基金属于中央财政竞争性科研经费,竞争择优才能实现对国内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稳定支持。所以在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中,良性竞争是有必要的,自然科学基金委要保证的是项目遴选的科学公正性,把优秀的项目和人才选出来。

科学基金的项目评选标准严格,评选过程也相对公正,因此它的含金量很高。目前为止,科学基金是区分科研人员科研水平一个比较好的参考。因此,拿到项目的科研人员原则上能力水平都是比较高的,一些单位在评价科研人员时,把是否获得科学基金支持作为重要参考,也是可以理解的。

广大科研人员也要有信心,只要把科研工作做好了,就能够得到资助。当然,目前优秀的人才越来越多,我们也尽可能向国家争取更多资金投入,支持更多的优秀的年轻人做科研,因为他们是科技强国的生力军。

中国新闻周刊:今年,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建立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对于这两种支持机制,自然科学基金委如何协调?

窦贤康: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实际上是辩证的关系。竞争是前提,维持竞争,是我们评选项目的第一原则。在竞争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人非常优秀,再稳定支持他们。我们需要通过某种方式把人才选拔出来,自然科学基金委提供“练武”的台子,大家上去比试,如果效果还不错,面上项目做得很好,杰青项目干得也不错,我们会以更大的项目更长的周期去稳定支持。

对于杰青基金项目,我们正在计划进行一项改革,探索设立杰青基金延续资助项目。在杰青基金项目结题后,自然科学基金委开展分级评价,择优选出一批极富创新能力和潜力的优秀人才,给下一个5年周期的滚动支持,通过选拔的杰青,特别优秀的最高可获得15年的稳定支持。最终,我们是想引导和鼓励项目负责人持续开展高质量的研究工作,探索构建对基础研究人才的稳定支持机制。

中国新闻周刊:前沿基础研究往往高风险、难以预测、跨学科,专家通常难以达成一致意见,是否需要探索一些新的非共识的评审和资助模式?

窦贤康:此前自然科学基金委就开始支持原创探索计划项目,资助科研人员开展原创性基础研究工作。科研人员申请时,会标明自己项目类型是原创类项目,此类项目也需要和其他项目一样,按同样的程序进行评审,只有获得专家共识,才能得到支持。

但原创性强的项目,按照常规遴选机制,有时很难通过项目申请。真正的原创项目该怎么评?比如,一个科研人员在量子物理领域很有才华,观点独树一帜,是不能简单按照函评结果来判断是否给与支持的。应该找来国内量子物理领域五六位最顶尖的科学家,如果专家们就这个项目有争议,比如即便他们中有两个人说行、三个人说不行,这个项目我们亦可以支持。因为说行的是一流的专家,只要不是出于私心,少数的意见也可能蕴含着对项目原创性的认可。最近,自然科学基金委正在研究探索相关的改革。

中国新闻周刊:前不久,自然科学基金委在北京、上海、武汉等地开展了医学科研资助需求与政策调研,引发了比较大的讨论。这次调研的目的是什么?

窦贤康:医学与“四个面向”的每一个“面向”都密切相关,这次调研的目的是为了应对当前医学科学发展的新形势、新挑战,持续优化医学科学基金管理,加强临床医学科学家资助力度,促进医学科学高质量发展。

医生搞科研发论文是好事,但要符合现实规律,不能提不切实际的要求,逼着医生为了晋升去发一些无用的论文。我们计划明年进行试点,加强临床医学科学家资助力度,为愿意做科研的优秀医生单列一个赛道,增加杰青名额。我们要求申请者是一个好医生,同时也要有兴趣做科研,鼓励他们与做基础研究的科学家合作。此外,以往的专家评委大多是做基础研究的专家,我们将在这个版块调整评委构成,三分之二左右的专家应该是医生,三分之一左右是做研究的学者。

尽最大可能使“打招呼”起不到效果

中国新闻周刊:今年以来,自然科学基金委在重点整治评审专家被“打招呼”的顽疾。以往专家被“请托、打招呼”有哪些形式?

窦贤康:前不久,自然科学基金委制作了“坚决抵制‘请托、打招呼’行为”宣传片,列举了广撒网在微信群打探项目评审信息、向领域内专家打听函评情况、给多位小同行发送邮件请托、打探专家名单等行为。

具体来说,“请托、打招呼”行为主要包括:申请人探听尚未公布的评审专家信息、评审结果和未经公开的评审信息;为获得有利的评审结果,进行游说、说情等;以“打招呼”“走关系”或其他方式干扰评审工作、影响评审结果、破坏评审秩序的请托行为。评审专家投感情票、单位票、利益票等,搞“人情评审”,为他人的请托行为提供帮助、协助或其他便利。

中国新闻周刊:在整治评审专家被“打招呼”的顽疾方面,自然科学基金委有哪些具体举措?

窦贤康:今年以来,我们的工作重点主要放在“正面引导、极限防守、严肃惩戒”三方面,尽最大可能使“打招呼”起不到效果。

首先,我们在自然科学基金委内部召开评审专家被“打招呼”顽疾专项整治调研座谈会,开展了多轮调研,听取委内外人员意见建议,并利用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受理工作总结会议的契机,向参会的80余家依托单位科研管理人员宣讲。

在“极限防守”上,我们制定了严密的防范措施,并形成相关制度。今年杰青、优青项目评审时,我们对答辩类项目的评审会议形式、纪律要求、专家选取等做出了一系列具体安排。比如,在通讯评审过程中,我们缩短评审时间,增加评审批次,缩小“打招呼”的窗口期。在会评时,增加“大同行”专家比例,答辩分组严格保密,直到答辩当天才公布。评审专家从收到会议邀请开始直到评审会议结束前,避免与答辩人员主动交流,报到后统一保管手机,会议期间不离开会场区域。专家在进入会议室前,不允许私下讨论,不清楚所在分组及评审项目情况,中午在会场统一午餐、午休。我们还要求答辩人及其他利益相关方,不得在会议酒店住宿、用餐,答辩结束后迅速离开。

此外,自然科学基金委把“打招呼”问题列为今年监督检查工作的重中之重,与驻科技部纪检监察组一起,将涉及项目评审“打招呼”的典型问题举报列为重点查办案件。对涉嫌的相关责任人,我们会暂停其参与本年度科学基金项目申请的评审。

检验工作好与坏最本质的标准,是看最好的人有没有上来,最差的人有没有被淘汰。从评审专家和答辩人的反馈来看,今年整治有明显的效果,之后我们将持续深入推进相关整治工作。如果我们设立的项目不科学,没有形成良好的评审机制,最优秀的人得不到有效支持,对中国基础研究的影响是巨大的。


地址:中国 河南 郑州.明理路北段379号      邮编:450046

总机号码:0371—22868833

河南大学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2     豫ICP备05002499号-1     豫公网安备 41020302000011号     河南大学网站工作室 制作维护